毋庸置疑,软件和互联网的革命绝不会仅仅停留在社交、游戏和电子商务,制造业,乃至整个工业必然会在软件和互联网的影响下产生深刻变革,这种变革将体现在制造方式和商业模式两方面。

工业4.0更多强调信息技术对于制造方式的变革。简单说,工业4.0的目标是实现低成本、高效率、规模化的个性化定制。在工业4.0以前,规模化和个性化基本是一对矛盾。这种制造思维的变化是剧烈的——以往是从工厂到消费者,未来是从消费者到工厂,消费者成了制造的核心。信息技术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手段——3D打印、智能工厂、协同制造等都是制造业信息技术的代表。以制造见长的德国是工业4.0概念的力推者。

工业互联网则更强调信息技术对于制造企业,乃至工业企业商业模式的变革。简而言之,制造企业需要从以往单纯“卖产品”的思维向“卖服务”的思维转变。工业互联网理念的提出者认为,再好的产品可以创造的价值也是有限的,无论对于消费者还是对于商业企业,产品本身并不是目的——消费者真正需要的是舒适或愉悦的“体验”,并不在乎承载这种“体验”的载体(也就是产品)到底是怎样的。正因为如此,企业也应该围绕销售“体验”来架构自己的商业模式。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就是实现工业互联网的手段,当成在体验的产品保持高度的互联互通,并进行实时的监视、诊断、控制,也就可以实现从产品到服务的跨越。擅长商业创新的美国企业是工业互联网概念的积极倡导者。

工业4.0和工业互联网并非矛盾,而是代表未来制造业企业价值链不同阶段的创新思维,并且完全可以相互渗透、融合。对于试图创新的制造业企业来说,兼容并蓄将是未来制胜之道。

工业4.0和工业互联网去年在中国着实吸引了不少眼球,更有人提出《工业4.0消灭淘宝只需10年》,其观点的基本依据是在工业4.0时代,人们对商品高度定制化,工厂和消费者之间会形成直接交易关系,而不再需要类似淘宝这样的平台和分销渠道。

上述论点可能夸大了工业4.0变革的影响力。首先,工业4.0理念的着眼点本身更多在制造方式,对于分销方式方面的改变尚无更多明确的探讨和结论;更为重要的是,人们对于个性化产品的需求具体如何体现?是否所有产品都需要个性化?无论如何,批量化生产的优势仍然明显;再者,消费者直接与工厂对接可能仍然需要一个一站式的统一平台。

在我看来,工业4.0和工业互联网不会“消灭”淘宝,但却会让淘宝“进化”、“变身”。

一方面,在工业4.0高度以消费者为核心的制造模式下,淘宝商家可以成为工厂与消费者个性化定制对接的接口,淘宝商家将成为工厂产品销售的“售前服务”窗口。从衣服、手机,到汽车、家具,阿里巴巴庞大的云平台和数据中心可以帮助消费者和工厂实现最直接、最快捷的定制化服务,这种服务可以结合软件智能选择和人工服务的双重特点。

另一方面,工业互联网服务模式的影响下,工厂完全可以把淘宝作为提供不间断服务的最大、且可能最有积极性的外包平台,而淘宝商家则在“售后服务”中持续发挥价值,从而避免商家之间单一销售产品的价格战。在对接和运营万物联网的智能化产品方面,阿里的云和数据平台同样将发挥巨大优势。

当然,从本质上来看,人们对于舒适、愉悦的体验需求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样化,所以并非所有商品都有定制化需求。即便个性,或许也只是“微定制”,比如在衣服或者牙刷上加上自己独特的标记或名字。所以,淘宝仍然将作为大众普通商品的交易平台长期存在。只不过,在工业4.0和工业互联网的思维下,淘宝商家可以在“售前”、“售后”方面创造更大价值。

而对于传统制造业企业家来说,既不必把工业4.0、工业互联网当作惊涛骇浪、洪水猛兽——德国认为工业4.0时代的真正到来还需20年,也不能对于信息化浪潮的到来置之不理——质变总是存在于量变当中。但有一点很确定,未来企业都将是软件和互联网企业。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佚名
来源:福布斯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