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share:为梦想拼命的人,走自己路的人,最值得点赞。

林义杰是超级马拉松运动员,2006年世界“四大极地超级马拉松巡回赛”总冠军。2007年与队友创造徒步横越撒哈拉沙漠的世界纪录。被誉为“台湾之光”。像所有人一样,每一次奔跑,林义杰都会出现放弃的念头,他是如何坚持下去的?

HBR中文版:你如何管理自己的身体,使之保持最佳状态?

林义杰: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会随身携带跑鞋,只要有一点时间,就“见缝插针”地出去跑一段,即便在外出差也如此。因为有长期锻炼的基础,我通常能相对较快地进入比赛状态,但即便如此,我也会提前半年全身心投入准备。

准备期训练是有目标和节奏的。半年的时间包含阶段性的速度训练、长距离训练、肌耐力训练,其中会有几天超负荷训练,紧随其后的是恢复期训练。超负荷与恢复期交叉进行,让身体像橡皮筋一样拉开又弹回来。这样在快速提升的同时,也让我了解自己的极限和不同负荷下的身体状态。此外,我还对体重进行控制。长时间的极限运动需要消耗大量卡路里,需要一定的身体储备,但又不能增重太多导致跑不动,我需要尽可能平衡二者。

HBR中文版:在极端环境下长跑,参与者很容易想放弃,你怎样克服“放弃”这个念头?

林义杰:想放弃的念头从开始出发时就一直存在。随着身体能量消耗越来越多、越来越疲乏,这种念头会越来越强。我要做的是评估和权衡。专业运动员的距离感很好,我会一直计算进度。照我的性格,即使身体状态不好,我依然会咬牙坚持,但是也会收敛一点,因为我知道一旦身体受到严重的伤害,就得前功尽弃。为了更好地实现最终目标,有些阶段性目标可以缓一缓。但我不会放弃抵达终点。如果终点就在眼前,那么即使身体逼近极限我也会不顾一切地放手一搏。我还记得小时候训练时,教练问我能不能做到,我回答“我尽力”,结果教练敲着我的头说:“要拼命!”

HBR中文版:除了咬牙坚持,你如何战胜对手?

林义杰:极地马拉松不像传统的对抗赛,个人的意志力与坚持更加重要,但最终也排名次,因而除了战胜自己,也要战胜对手。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我会采取不同的战术。 

在马拉松中常见的战术就是领跑和跟跑。如果你对自己的实力非常有信心的话,可以选择从一开始就领跑,始终占据领先位置,这样你可以自己设定节奏,但看不到其他对手的状况。还有一种方式就是跟跑,保存一定的实力,不去占据领跑位置,始终紧跟领先选手的脚步,在快抵达终点时迅速冲刺。前者需要有稳定的实力和自控能力,不能轻易被对手打乱节奏;后者要求你必须有较好的变速能力和冲刺速度,能够根据自己和对手当时的状况选择合适的冲刺距离。 

不过,极地马拉松与其他中长跑赛事不同的一点在于,跑者之间既是对手,也是严酷环境中的伙伴。我们甚至达成默契,某位跑者去洗手间时,其他人都会放慢速度。 

HBR中文版: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挑战极限的跑步方式可以成为自己的事业?

林义杰:其实我并没有把它当做职业或事业,而是把它当做“志业”。起初,我并未想清楚为什么而跑,也没有想过它能为我带来什么,仅仅只是喜欢跑步而已。在这种“懵懵懂懂”的状态下,我参加了国小的田径队,后来不顾家人的反对去读体校,这个梦就像滚雪球一样越变越大:从“我跑班上第一名就好”,变成“跑我们学校第一名就好”,然后变成“我要跑台北市第一名”、“台湾第一名”…… 

“志业”是兴趣,但它很难当饭吃。在这期间我一直在做各种工作,来支撑自己的梦想,用“业余”时间完成自己的志业。当“雪球”越来越大后,它慢慢就能吸引到商业赞助。取得一些成绩后,我开始利用外部赞助让这个“雪球”变得更大,走得更远。慢慢地,我也越来越清楚自己在做什么。

HBR中文版:现在你已经想清楚志业的方向和目标了?

林义杰:从国小时的400米赛道,到穿越撒哈拉,再到150天从伊斯坦布尔跑到西安完成1万公里“丝绸之路”,奔跑过程中我看到了世界的每个角落。超级马拉松让选手到人迹罕至的地区挑战极限。 

去过这些地方之后我才发现,很多人需要借助我的眼睛去看世界。我可以把年轻人不了解的信息带给他们,让他们知道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价值是什么。在那些高温、严寒、缺氧、干旱的严酷环境中,依然有人坚强、乐观地生活在那里,而且他们中很多人的幸福指数比我们还高。我觉得我的故事也可以告诉他们——不抱怨周遭环境、用脚步去看世界、在困境中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这样做的力量有多大,能让你走多远。我的梦想“雪球”在滚动过程中不断变大,到现在我也不知道最后这个梦会变成什么样子,会不会停下来。

HBR中文版:你是超级马拉松运动员,同时也写书、拍纪录片和自创运动服饰品牌。你如何定义自己的角色?

林义杰:我是一个追梦者,一直在寻求并实现目标,试图突破每个不同阶段的自我。我运动的主线没有变,但如今有了更丰富的领域,比如,我写了7本书、写了周杰伦演唱的《梦想启动》的歌词、拍摄纪录片、创立自己的运动服饰品牌、承办超级马拉松比赛等。通常我早上6点钟起床,一直到次日凌晨才睡。我和所有人一样每天只有24小时,要做更多的事情就不得不尽量有效地利用所有的时间,设置快节奏的生活。我会给自己设定阶段目标和时限,如果完成了目标就小小庆祝一下,实在达不到也不勉强,毕竟人总会疲惫。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佚名
来源:哈佛商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