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share:震惊的难道不应该是前两张吗?算一算投入产出比……

微信 iOS 版更新到 6.1 ,功能上倒是没有太多的改进,不过应用内的两张过场页面给我带来了不小的触动。

“点赞太容易”

“当面夸太难”


也许和我近期比较抵触移动社交沟通有些关系。

未标题-2.jpg
好比当年的 QQ 一般,现在大多数国人都应该知道微信的存在。不管是用户体验还是功能分类,这个社交产品迅速在几年时间广泛为大众和被市场所接受和认可。就算它带有着腾讯企鹅的光环,但产品的成功和其本身优秀的素质是分不开的。

微信刚推出的时候,当时我的主要社交平台还是在 QQ,使用微信的需求不过是为了在手机端接收来自 QQ 的离线消息。其实,当时同类社交产品非常多,Line、WhatsApp、米聊、三星的 ChatOn,后来还有陌陌、易信和来往等等,很多人其实都不懂微信牛逼之处在哪里,不过是慢慢发现,微信用的人越来越多,多到一发不可收拾。

我自认为不是一名典型的微信用户,因为很多功能我都不太愿意去使用。好比流行的语音,我至今仍然喜欢以敲键盘的方式和别人交流,点开别人语音的时候也有点儿不情不愿,宁可长按转换成文字。早年很火的(现在都不忍回头看)的 QQ 空间早就没什么人玩儿了,人们的兴趣早就切到了微博和朋友圈里,刷新下页面,不时点几个赞,成了打发碎片时间的日常……

可惜我也不是点赞党,微信告诉我我至今点赞次数还没过百,反而更喜欢叫上几位基友出去瞎扯。

再者,我从有手机开始就不太喜欢连续的声响,比如早上叫的很有存在感不过很没用的闹钟,比如催促着一声急似一声的电话,听到的第一反应不是接起而且挂掉……而到了现在,除了推销诈骗之外打电话的人倒是少多了,但又多了另一个连续不断的声音来源——微信群。每次微信群响个不停的时候我,常常选择把消息免打扰的开关打开。

8612499331_8eb260e4da_o.jpg
其实我并非不喜欢微信,若是从使用时长来看,这款 APP 绝对秒杀一切。去年之前,跟女友相隔千里,短信不怎么发电话也很少打,反而是微信聊得不少。作为一个 IT 编辑,我也确实得感谢微信解决了不少人的沟通需求,面对面建群、扫一扫加好友等方式免除了出门忘带名片的困扰。尤其是微信聊天还跳出了以往冷冰冰的文本模式,以富文本的方式来传递信息,活泼有个性的表情、照片、短视频、共享位置约个饭、好友聚餐发个红包...线上线下的交融愈发不分彼此。

“你这么多手机,哪台是主力机?”“哪台上微信哪台就是……”

所以人们总喜欢吐槽微信的 UI 界面设计,以及越来越重的交互流程和功能,这些在微信看来似乎都不是最重要的。一个产品只有满足了用户的核心需求,真正打动人心并留住了用户,这才是立于不败的核心竞争力。而微信,恰好具备了这股竞争力。

还记得两年前,我的微信好友只有 50 个不到,绝大多数都是同学以及生活中真正的好友,现在已经好友列表内数量已经膨胀到数百个,里面的人我都不大记得是谁了。你和他会“相加”,可能是因为同在一个微信群,或者只是偶尔的一次会面罢了,甚至还包括了商家的销售促销行为 —— 女生可能会经常加一些诸如商场导购、理发店发型师之类的人的微信吧?也许你连他的真名叫什么都不知道,就只是顺手扫了下而已。我听说甚至有些人的微信已经塞满了五千个位置 —— 我一辈子记得住的名字可能都没有五千个。

当然,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社交方式和选择,我只是觉得,微信已然膨胀成为一个社交圈,而非单纯的朋友圈了。你朋友圈里的人,可能也并不是你的朋友。

从此,我们发朋友圈开始变得谨慎起来,和朋友深夜喝得尽兴也不能发出来,怕远在家乡的父母看了会念叨会担心;工作上的内容也不会随意吐槽,即使说点儿什么也会小心翼翼的措辞,担心会有利害相关的人看到。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朋友圈看到的不是代购美景就是养生百科,一片歌舞升平的正能量。当然,在这样醺醺然的“愉悦”里,我们也会大大咧咧的不吝于在完全不记得是谁的人发的内容下面下面动动手指点上个“赞”。

2.pic_hd.jpg

有人曾在研究报告中指出,“点赞”这一行为算是社交形态里的一大创举,从最开始表达的赞同、不错、关注,演变到现在的各种情绪表达,如“朕已阅”、关心,甚至还能表达反对、嘲讽、不屑与幸灾乐祸。可以说,人类所有正面与中性情绪都可以在”赞“中得到简约至极而溢于言表的释放,同时释放的还有话不说透的快感。

“赞”是脱离了文字并被设计为表达赞同与喜爱的网络符码,但由于缺少更为丰富的信息补充以及相应的对话环境,容易造成“点赞”的意义趋于模糊。我有个私交甚密的朋友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点赞狂魔”,我的每一条微博、微信朋友圈他都有点赞,后来我发现只要是他比较关注的朋友都是这样的待遇。

“证明我已经看过了啊。”他这么解释道,“如果我真的有什么看法就直接评论了。”

“那怎么表示出‘你很重视’?”作为一个在点赞上很“小气”的用户,我不太赞成这种“一视同仁”。

他的回答倒也干脆,“我有个小号啊,你看我给你点了两遍赞。”

“点赞”这种单一且别无他选的功能性按键已经被过度使用了,这令“点赞”本身沦为一种“毫无意义的沟通”。之前引起人们对“点赞”现象思索的是Facebook的一位用户发布了他妈妈的死讯,“结果收到了26个赞,我了个X人们这是闹哪样?!”

“点赞太容易”,因为时间成本低不费力,因为不需要鼓起勇气,也因为要“点赞”不一定发自真心,你只是想证明在朋友圈这个虚妄世界里,你在。

“当面夸太难”,因为可能你点赞的对象站在你面前你都认不出,因为可能你并非是发自内心洋溢着喜悦的想要“夸”,你只是点头笑笑,就转身走掉了。

联系到微信把红包功能集合到了附件,除了等着春节的时候用微信拜年微信红包大战支付宝,也有可能在憋着下一句:

“轻松发红包,示好很简单。”

可以的话,最好不要给这篇文章点赞。

0-nA7tEpOqKwGgHst2.jpeg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佚名
来源: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