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内最大的人力资源服务商前程无忧发布了《2015离职与调薪调研报告》。报告称, 2014年员工整体流动性小幅提升,平均离职率为17.4%。2014年企业调薪幅度为8.2%,预计2015年企业薪酬调薪幅度为7.9%,同比有小幅下降。该调研于2014年9-11月进行,共访问雇主3217家,员工4138人。高科技行业、房地产行业、消费品行业以及制造业四份行业报告同期发布。

制造业、传统服务业领跑员工离职率

在员工离职率连续两年出现下滑的基础上,2014年出现了小幅反弹,员工流动性略升,整体离职率为17.4%。近几年经济环境持续不明朗,企业盈利能力及支付能力下降,与员工薪酬期望值的增加形成落差,而随着员工生活压力持续增加,在“观望”之后,越来越多的员工“跃跃欲试”,希望通过跳槽来改变现状,寻找更好的机会。同时,随着产业改革的深化,各行业“洗牌”加剧,也是带动离职率升高的原因之一。

从2014年各行业员工离职率来看,制造业、传统服务业的员工离职率仍然处于领跑地位,分别达20.4%和20.2%。此外,消费品、高科技、金融等行业2014年的员工离职率也比较高。制造业包含较多操作技术类岗位,人员流动率向来偏高,加之受到2014年投资增速减少以及库存存量增加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很多企业面临“关、停、并、转”的命运,员工被动离职的情况较去年有所增多,导致员工整体离职率更为突出。

非一线城市离职率攀升逐渐靠近一线城市

2014年一线城市和非一线城市的离职率都较2013年有所提高。其中,一线城市员工的流动性更强,员工的离职率为17.8%,高出平均离职率0.4个百分点,而非一线城市的离职率也紧随其后,为17.1%,仅低于平均离职率0.3个百分点。分析认为,一线城市中就业机会较多,同时,一线城市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较大,企业对于优秀人才的争夺更为激烈,促使一线城市的人才流动率一直处于高位。但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对非一线城市的投资和发展力度加大,很多企业加深了在非一线城市市场的拓展,带动了非一线城市的人才流动,非一线城市企业间的人才争夺战也日益升温,导致非一线城市的离职率不断增加,并向一线城市逐渐靠近。

操作人员离职率仍最高 专业技术人员离职率增幅最大

2014年操作人员的离职率仍是所有职位等级中最高的,达到25.1%。操作人员一直被认为是离职高发人群,加之2014年制造、能源化工等行业出现投资增速放缓、产能过剩等现象,导致行业发展步伐放缓,企业盈利及支付能力下降,而这些行业中存在大量操作类岗位,也促进了操作人员整体离职率有所提升。此外,随着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退,“用工荒”局面日益恶化,以及求职者对于操作类岗位就业意愿的降低,操作类员工面临的就业选择余地较大,会不断为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而跳槽,带动离职率不断攀升。

另外,报告同时还传达出,从离职率的增幅来看,2014年专业技术人员的离职率增幅最大,增长了10.6%。2014年随着多个行业转型的深入,企业需要及时调整战略及产品创新,因此对于优秀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较大,促使专业技术人员的离职率逐年增加。

“工作与生活不平衡”成员工主动离职重要原因之一

在生活成本升高的压力下,虽然“薪酬福利”与“职业成长空间”,依然是影响员工主动离职的主要原因,但与往年趋势不同的是,在企业与员工反馈中,“工作与生活不平衡”的排名都有所提升,随着新生代员工大量进入职场,他们更加注重自我,以及人生目标的实现,对于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要求较高,导致“工作与生活不平衡”成员工主动离职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对员工被动离职原因进行调查发现,虽然“不能胜任工作”仍是员工被动离职最主要的原因。但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制造、能源、房地产等很多行业受到库存存量较大、投资增量放缓等影响,企业盈利空间减少,面临“关、停、并、转”的情况较多,导致“岗位取消”以及“企业裁员”的情况有较大幅度增加,也成为了2014年员工被动离职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岗位取消”一项的排名甚至已经超过了在工作中“出现重大过失”。

毕业生离职率三年处于高位 新生代流动大带来管理难题

近三年应届生的离职率始终在高位徘徊,2014年应届生离职率为22.4%,应届生稳定性较差的特点依然非常明显。根据前程无忧《2014应届生调研报告》中的数据显示,应届生在入职初期(三个月内)和工作两年后两阶段的离职比例较高,分别为27.9%和29.5%。针对应届毕业生的离职原因,调查还发现,对薪酬福利水平不满意、缺少发展机会或空间、不适应或难以融入工作环境都是造成应届生离职的主要原因。同时发现,85后员工比例越高的企业中,员工的平均离职率也会随之升高。85后、90后员工在职场中的比例日益增长,他们拥有全新的价值观、活跃的思维、独立的个性,为企业注入新鲜的活力。同时,他们鲜明的个性也造成了其职场稳定性相对较低,导致这部分员工的离职率也较高,甚至会波及其他员工群体,给企业的招聘、管理和人才保留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企业调薪态度审慎 调薪幅度平稳下滑

从近三年的企业调薪情况来看,2014年企业调薪平均幅度为8.1%,较2013年回落0.2个百分点。而预计2015年企业的调薪幅度将略降至7.9%,较2014年继续下降0.2个百分点。分析认为,2014年经济相对低迷,投资增速出现持续下滑,尤其房地产,制造业、能源化工等行业下滑较为严重,国家财政收入与企业利润同时出现回落,多方面原因导致企业对2014年薪酬调整策略尤为谨慎。2015年国内外经济环境仍然变幻莫测,更多的企业在调薪方面延续了审慎的态度,因此预计2015年调薪幅度仍会有小幅下跌。

减少调薪次数并缩小调薪覆盖率以降低企业的运营压力

预计2015年“不调薪”的企业小幅下降0.3个百分点,可见在经济低迷的环境下,多数企业还是选择了进行调薪的方式以达到员工保留的目的,但是2015年预计调薪“超过一次的”企业比例将下降0.5个百分点。可见,迫于成本压力,计划多次调薪的企业略有减少,更多的企业采取了全年只进行一次调薪的策略。从企业调薪覆盖率情况可以看出,2015年预计调薪覆盖率在70%以下的企业比例有所增加,而预计调薪覆盖率在70%以上的企业比例有所减少,可见2015年企业整体的调薪范围会有所缩减。综合来看,2015年预计更多企业将采用“减少调薪次数,并将调薪覆盖率缩小”的方式来降低企业的运营压力。同时,企业也希望将有限的资源应用于关键岗位、能力突出和业绩表现优秀的员工身上,以便有针对性的提升其薪酬增长幅度,达到吸引和保留的目的。

高科技行业调薪幅度稳居榜首 房地产行业有所下滑

从2014年各行业实际调薪幅度来看,在全行业整体调薪幅度下降的情况下,高科技行业以小幅增长的姿态稳居榜首,金融行业位居其次。房地产行业虽位列第三,却较2013年调薪幅度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从各行业2015年预计的调薪幅度来看,2015年预计高科技行业仍然处于领跑地位,调薪幅度为9.4%,金融行业仍然紧随其后,而房地产行业则跌至第五。

随着电子商务、移动互联、大数据、智能机器人等新技术的大规模应用,高科技行业再次迎来较多发展机会,企业对优秀人才的需求加大,促使高科技行业人员的薪酬水平呈现出水涨船高的状态,势必通过具有竞争力的调薪幅度来保留优秀人才。伴随互联网金融、P2P、无抵押贷款、众筹等多元化模式的兴起,银行、保险、券商等传统金融机构也积极转型和应对变革。金融企业间吹响了行业内人才争夺的号角,导致员工薪酬增长的趋势再所难免。然而,房地产行业受到政策调控常态化以及库存房量过大等因素影响,行业发展脚步放慢,企业盈利能力下降,行业洗牌动作仍在继续,导致多数企业运营资金紧张,调薪态度相对审慎,因此调薪幅度连续呈现下降态势。

技术研发及专业技术人员调薪幅度仍较高 应届生调薪幅度下滑

虽然预计2015年整体调薪幅度有所下滑,但从不同职能人员调薪幅度来看,预计2015年技术研发类员工的调薪幅度依然相对最高,为10.3%。除此之外,预计2015年采购物流以及业务销售类员工的调薪幅度相对最低,同为6.4%。在诸多行业面临洗牌、转型、升级的情况下,企业间的竞争压力逐年增加,只有依赖于技术研发人员卓越的创新能力,企业才能快速做出反应,调整产品战略方向。因此,在调薪政策上适当给予此类人才更多的倾斜,也能有效的吸引和激励技术研发类人员,更好的支持企业未来的战略发展。

从不同职位等级来看,预计2015年各个职位等级员工的薪酬调整幅度同比2014年均会出现一定的下降。但专业技术人员的薪酬调整幅度仍然相对较高,达到9.7%。随着产业升级加剧,专业人才一直供不应求,成为企业间人才竞争的焦点,所以此类员工的调薪幅度始终处于高位。此外,预计2015年操作类员工调薪幅度为8.1%,随着人口红利消失以及用工荒日益严峻,企业不得不提升薪资竞争力以保证用人需求,而最低工资标准的不断上调等因素,都使得操作类员工的薪资也保持了较高的涨幅。然而,预计2015年高层的薪酬调整幅度则会相对略低,预计为6.4%。我国高层的薪酬目前在全球已位于中等偏上,且受企业盈利状况影响较大,在经济低迷的情况下,近几年高层人员的调薪幅度有所减少。

此外,调研还发现,2014年企业给予为企业服务满一年的应届生的调薪幅度比2013年有所下降,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应届生在为企业服务满一年后能够获得的调薪幅度为11.3%,同比下降23.2%;本科学历的应届生的涨薪幅度在2014年为10.4%,同比下降24.8%。分析认为,随着2014年企业盈利能力的整体减弱,企业调薪态度较为审慎,甚至缩减了调薪覆盖率,将有限的调薪资源应用到关键岗位及业绩优秀的员工身上,而服务满一年的应届生对企业贡献度相对较低,因此调薪幅度也会有所减少。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佚名
来源:网易财经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