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值接连飙升之后,阿里巴巴终于取代了亚马逊,成为美国传统零售商的头号公敌——贝索斯也从“最让美国零售商讨厌的人”的位置上退下来,让位给了马云。

实体店零售商多年来一直攻击亚马逊获利于它们所称的销售税漏洞。2010年,沃尔玛、塔吉特、百思买、家得宝和西尔斯百货抛开过往恩怨,组成了一个奇异的同盟,称为商业街公平联盟(Alliance for Main Street Fairness)——这个组织吹嘘保留小型夫妻零售店的重要性(过去,它们自己也是导致这类零售店倒闭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且在全国做广告。他们针对的目标显然是亚马逊。所有这些大型零售商的首席执行官都很关心亚马逊作为网络销售商是否需要交纳销售税的问题,因为一旦亚马逊需要交纳销售税,它的成本就会大幅度上升。

现在它们将炮火对准了阿里巴巴,并发布新的广告警告说,阿里巴巴将“大批杀伤”当地零售商——除非通过新的法律,阻止网购者免交销售税。该广告表明,美国零售商准备采取强硬态度对付阿里巴巴。

据《金融时报》报道,投放这则广告的联盟成员说:“我们相信,阿里巴巴迟早会利用销售税的漏洞。”这个零售业联盟的成员还包括数千家规模较小的商店。

亚马逊为避税“心狠手辣”

亚马逊一直以来不向消费者征收销售税的依据是1992年美国最高法院的一则案例 奎尔办公用品公司诉北达科他州(Quill v. North Dakota)一案,该案最后裁决任何州都不能对在该州没有实体存在的销售商所进行的邮购交易征收该州销售税。在亚马逊公司有零售业务经营的州 比如在其总部所在地华盛顿州,它得向消费者征收销售税。

而在其他地方,亚马逊一向采取创造性措施来避免向消费者征收销售税,但它目前面临来自美国各州日益激烈的攻击。2010年美国零售销售总额增长了6.6%。网上零售销售额增长了15%。而亚马逊的总体销售额暴涨了40%,其中北美地区销售额攀升46%。

德克萨斯州为此在2010年寄给亚马逊公司一张总计2.69亿美元的未收税款账单,这些税款是德克萨斯州的居民在四年的时间内从该公司网站上购物所需缴纳的德克萨斯州消费税。德克萨斯州还特别指出,亚马逊公司在达拉斯地区拥有一座仓库。亚马逊的回应是什么呢?去你的交税——它关闭了那座仓库。

美国有些州目前正在通过法律,规定对在州内设有分支机构的外州实体征收销售税。(纽约州、伊利诺斯州、罗得岛州及北卡罗莱纳州就在进行这个计划。)亚马逊因而已与设在大多数受到影响的州内的分支机构断绝了附属关系。

收消费税后会怎么样?

由于投资者担心亚马逊最终可能会输掉这场纷争,该公司股价一直在下滑。但有人算了一笔账,认为亚马逊失去了作为零售避税天堂的地位,当然,其业绩增长无疑会放缓。但这个问题不会像那些看跌亚马逊的投资者所声称的那样严重。

即使消费者不通过亚马逊购买电视机而省下销售税的话,也不会在百思买购买。亚马逊的售价仍然相对比较便宜。亚马逊的价格优势远远超出了避税所带来的优惠幅度。由于亚马逊公司没有实体店,因而与竞争对手相比,它具有较低的运营成本及资本费用。因此,它的商品售价可以定得较低。

仔细对比亚马逊和竞争对手的网站,其中包括沃尔玛网站、塔吉特网站及一些专业零售商的网站销售的近100个商品。在核心定价方面,亚马逊平均比沃尔玛低6%、比塔吉特及那些专业零售商低13%。加上销售税及和标准运费之后,亚马逊比沃尔玛便宜13%,比Target便宜21%,而比专业零售商便宜23%。把亚马逊的免费送货考虑在内的话,亚马逊比沃尔玛便宜19%,比Target便宜28%,而比专业零售商便宜30%。

Managershare+观点:到了2012年,在美国很多州,免税在线购物时代都结束了。亚马逊损失了大量的利润,开始在一个平等的竞技场中与其线下对手竞争。但对亚马逊这样的公司(包括阿里巴巴)来说,免掉消费税不会也不应该是它唯一的卖点。它的优势还体现在商品选择范围广、一次点击就完成购买以及强大的移动应用等方面。尽管亚马逊的国际业务没有避免消费税,但仍旧在以每年超过30%的速度增长。

消费税问题对亚马逊来说,已经成为了过去。在这一轮反对阿里巴巴的热潮中,亚马逊站队在零售商联盟这边,支持立法堵住实体零售商眼中的销售税漏洞。尽管有些零售商私下认为,亚马逊的所谓支持只是说说而已,这也让它避免了被冲击。eBay则自然是反对立法,认为这会伤害到在其网站上销售的小商家,迫使他们提高价格。但美国零售商似乎一致认为,将目标对准一家中国企业,或许会更为有效——阿里巴巴就成了靶子。

阿里巴巴否认了这个团体的指控。它表示:“这则广告毫无事实根据。阿里巴巴集团会在业务所在国照章纳税,美国也不例外。阿里巴巴集团依然致力于为美国企业提供中国市场的机遇,通过我们不同的网上平台,让他们把商品与服务介绍到中国市场。”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本文属 @经理人分享 整合共创,编辑:,参考内容:金融时报,转载请注明出处并附上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