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谊兄弟宣布,未来3年要投资31部电影,400集电视剧,用的就是这次腾讯、阿里、平安这三家共36亿投资中的31亿。华谊终于可以一扫之前“电影业务下滑近8成、艺人经纪爆出离职风波”的乌云,可以豪赌一场了。

但令人担忧的是,华谊这次透露的信息还是“大片和超大片”策略。但如果还是延续以往传统的大片思维,那么还是会把这些钱投在那些无互联网基因的传统大片中去。如果这样,这31亿怎么看都像前几年政府的那“4万亿”的刺激计划,靠强行的粗放式投资拉动的增长必定带来的是苦果。

传统大片模式救不了华谊

不信的话,大家可以看看今年贺岁档和春节档,将有多部无互联网基因的大片票房失败而造成重大亏损。并且2015和2016年是好莱坞大片“最强年”,面对好莱坞大片要侧面竞争,例如中国特色的喜剧、爱情、或喜剧魔幻等类型片,硬碰硬会死得很惨。

华谊这两年主营业务的衰败,不是用一句“去电影化战略”或“遭遇电影大小年”就能含糊过去的。华谊面对的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潮下,每一个传统巨头包括互联网巨头都面临的问题:被“破坏性创新”!

现在整个电影行业都在更新换代:导演由老导演换成新导演,观众由一二线城市换成了90后和三四五线城市观众。影视产业的权力棒也在不断交接:从华谊这样的制作公司交接到光线、乐视这样的发行公司、以及万达这样的院线,再到互联网(在线售票网站、视频网站),最终可能被BAT全部收购整合。

说得明白些,就是华谊的问题根源来自被市场后来者的“破坏性创新” 。整个市场的规则不但不按华谊等传统大佬的规则走了,而且还是往相反的方向走。华谊等传统影视公司之前的优势和资源被市场给边缘化了,它们的“价值网络”(value network)决定了华谊的路径依赖,例如华谊庞大的老思维、老资源、老导演、老演员,这些综合体系决定了华谊只会生产出一批不再受年轻人喜欢的、无互联网基因的传统影片。因此这两年除冯小刚以外的片子接连失利,在市场上被光线、乐视等竞争对手轻松超越。

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个根本原因,那么华谊面临的不仅仅是从行业老大沦为二线公司,更面临的是逐步被市场边缘化。以前的华谊,虽然主营业务滑坡,但还是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运作让股价上扬实现盈利。但以后会面临更凶悍的资本玩家,例如北京旅游(现更名北京文化),以及BAT、视频网站等,并且他们的电影业务还不错,这势必会抢走华谊在资本市场的光环。加上手游市场也开始饱和,房地产低迷让影视地产(华谊叫“实景娱乐”)概念失色,所以靠其他的资本运作也将越来越困难。

华谊最应该做是“引狼入室”

早年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都不成功,都得交巨额学费。妄图以中国的低成本优势和强大的市场去让国外的夕阳产业巨头起死回生,从起点上就错了。想想TCL并购汤姆逊、宏碁并购西门子、吉利并购沃尔沃等等这些案例吧。

好莱坞电影产业其实已经在已经走下坡路了,北美市场已经开始停滞,观影人数在下降,好莱坞大片的票房市场主要靠中国等新兴的海外市场。所以中国影视公司根本不需要走出去,好莱坞会过来的。所以华谊最应该做的不是走出去,而是“引狼入室”,引进好莱坞技术、制作团队来中国,为中国观众拍适合他们口味的大片。例如可以代理好莱坞过气艺人在中国的经纪约,让他们在中国代言和出席活动捞金吧。

说了以上这么多,但这并不是华谊一家面临的问题,而是整个传统影视行业都面临的问题,只不过华谊作为行业老大所以它最先经历了这个被颠覆前的阵痛。所以把华谊的衰落归结于华谊团队的管理或业务水平有失公允。在面临破坏性创新的情境下,原来的管理水平越高,体系越完善反而更难以掉头。就跟诺基亚那句著名的话: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破坏性创新有三个层次,最低的层次是产品对产品的颠覆;再进一层是品类对品类的颠覆,或者行业对行业的颠覆;最高意义上的颠覆是时代对时代的颠覆。

说白了,华谊是败给了趋势。

凤凰涅槃,自己革自己的命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但不自我革命就会先被别人革命,否则这36亿将是华谊最后的辉(hui)煌(huo),一个时代的翻篇。这是大势所趋,任何人都不能打败趋势。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佚名
来源:一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