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01.5

两年前,我的一个台湾设计师朋友何樵口跟我说他正在开发一个叫“慢邮”的APP,那是个听上去莫名奇妙的想法:在 “慢邮” 体系里,你在美国寄出一封电子邮件给一个中国朋友,你首先要选择交通工具,可以是飞机、船、甚至是步行。比如你选了飞机,那这封email要十几个小时才能到达,而你的朋友会收到通知说邮件已发出,然后你们都可以在google earth上查看这封虚拟的信曲曲折折飞到哪里了,你要是突然后悔了,还能把这邮件收回来,或者让这邮件到别的国家兜一圈。樵的说法是,“网络时代人们都忘了期待的感觉了,我想让人们在等待邮件到达的过程中,重新体会到好奇或忐忑等情感的美好。”

我知道樵的这个想法即使再天使的投资人都会避而远之,但是最近越来越希望它变成一个现实的产品。身边一屏遮目的低头族愈来愈多了,他们是不习惯等待的一群人,信息来往当然要即时,购物最好一键完成,阅读刷刷微博头条就好,就连手中的iphone5也最好快点碎掉以便换成iphone6; 但他们同时也是无时不在等待的人,一次次刷微信,查邮件,升版本,抢优惠,仿佛始终在焦虑地等着下一次新鲜感,最怕错过随时都可能发生的任何事件。从他们更新自己状态的次数来讲,他们也算是活在当下,但他们的时间是如此碎片化,怎么还能去感受时间的流逝或沉浸于身边的风景?那么设计是不是可以去帮助人们找到内省、适度、自如的生活节奏感?

有一个“慢设计”的理念在近几年开始浮出水面,它最早是受到慢餐运动的影响。慢餐显然是快餐的对立面,快餐往往让人们吃的太快太多,而慢餐追求的是让人心怀期望、适可而止而后回味无穷。慢设计则让这种理念进入各种产品和服务的设计,越来越流行的DIY工作坊或者城市农场也算是其中的例子,因为它让人们去体验和享受一样东西成形的过程,而不是无意识地消费。但更让我着迷地是一些前卫的设计,它们试图引发人们对目的和过程的思考。我的一位同事,建筑师和商业设计师 Bea Camacho, 就出过一个设计图叫 “等待之塔”。她说她受到“等待戈多”这一实验戏剧的启发,想为了一个不存在的目的地而设计一个等待的空间,好比没有诊所的候诊室。更妙的是,她试图利用建筑结构,比如楼梯的跨度和陡度,让在里面的人意识到时间不是标准化的,而是随着我们的感受变长变短。不幸的是,还没有房地产商接受她的创意。

(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照片盒”项目论文截屏)

即使在以快为本的互联网界,“慢网主义”这个词也开始被人提及,美国设计师Jack Cheng 在2012年写的一篇文章里,对“慢网”有发人深省的定义:慢网和快网之间的区别,就是及时和即时、节奏和随机、适度和过度、以及知识和信息之间的区别。但在实际应用方面,这几年我很难找到“慢网”的例子,也许是因为只有充满了即时性和随机性的产品,才能让人们不敢下线,把焦虑变成流量。

但是有一些实验性的设计可以帮助我们想像未来,比如卡内基梅隆大学的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Institute曾经设计过一个叫 “照片盒” 的实验模型,它所做的只是每个月自动从你的Flickr (网上照片库)中所有的照片中随机抽四五张照片打印出来,而且它长得就像个老派的盒子,似乎在家里已经存在了很久。人们上传照片已经变得如此频繁,网上照片库的数量是如此庞大,很多人都已经忘了自己图片库里到底有哪些照片。当这个照片盒被放到试用的人家里后,有些使用者开始渐渐欣赏这个看上去迟钝无用的东西,因为它平时无声无息,但不时会打出一张你几年前上传的照片,也许是一个惊喜,也许让你不由自主地回忆一个脑海中已经褪色的场景。

这给我一个灵感,也许手机上轰炸我们的推送不应该只是最新的通知。也许在我匆忙地走过一个街角去上班时,我的定位服务强大的手机会突然告诉我,“一年前的一天,你和爱人正是在这里漫步”,这足以让我的心一下子平静下来。在将来,我们看到的 “慢网”设计应该是既智能又富有情感的,因为它智能,所以我们不用一次次刷新只为了什么都不错过,因为它富有情感,所以它会不时触动我们去回顾过去或感受生活,它其实不是慢,而是让我们掌控生活的节奏。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金葛
来源:华尔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