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share:各位职业经理人们,不是只有我们需要不断进阶培训的,当搜爆犬也得参加各种训练,人艰不拆啊。

我第一次遇见年轻可爱的拉布拉多犬梅莉时,她正在清理鼻孔,连着打了十来次响鼻后,沿着一排行李箱挨个儿嗅探。行李箱的品牌和型号各不相同,在康涅狄格州首府哈特福德郊外一条土路上,抵着宽敞的机库后墙排列成行。这就是迈克·斯台普顿协作保安公司(以下简称MSA)训练爆炸物探测犬的地方,在安保行业中,这种犬众人皆知,大多数人称之为搜爆犬。

在MSA的搜爆犬U校区,除了行李箱,需要嗅探的物品还包括自行车、手提箱、裹膜托盘、汽车形状的图案和混凝土砖块。当然,不用教狗如何闻味,但确实必须教它们到哪里去闻——比如说沿着手提箱的缝隙,或者到托盘的下面,因为那里的气味比空气中的更浓烈。

在鲜为人知的搜爆犬教育领域中,MSA是精英院校之一,目前有160支团队在工作,主要效力于纽约、华盛顿特区、波士顿、芝加哥和达拉斯——狗总是与同一位牵犬师合作,时间通常达八九年之久。MSA也为“一家政府机构提供犬只,该机构位于中东冲突地区,其名称只能用三个首字母来代替。”

梅莉和MSA顶级训狗师赞恩·罗伯茨沿着行李箱的队列走去,搜索来自行李底部和金属框架上的化学气味,或曰“挥发物”。严格地说,狗闻不出炸弹,只会解构气味的成分,依照训练的要求,嗅出可能引发不良后果的化学物质。罗伯茨喜欢拿意大利面的酱汁来类比。“当你走进厨房,有人正在做意面酱,你的鼻子闻到了,阿哈,意面酱。狗鼻子闻到的却不一样。本能地,它会想起西红柿、洋葱、大蒜、迷迭香、牛至。”牵犬师才会想到意面酱,或者碰巧想到炸弹。

MSA的狗通过辨别100多个形状相同、呈网格状排列的金属罐,开始建立可疑气味的词汇表。爆炸物家族的基本化学成分——例如火药、商业炸药、TNT、水凝胶和RDX(塑料炸药C4的一种成分)和塞姆汀塑胶炸药——被随意放置在金属罐中,此外,硝酸尿素和过氧化氢(简易爆炸装置的主要材料)也已加入了训练课程。

这些气味通过不断重复和巴甫洛夫式奖励铭刻在狗的大脑中。

梅莉沿着成排的罐子快速而急切地嗅着,一边轻快地摇着尾巴,一边轻轻地扯着狗链子。这是属于搜爆犬的美好时光。大概还有五支队伍和梅莉一起沿着罐子训练,并且,它们都颇有兴趣检查其他罐子。哼一哼,闻一闻,哼一哼,闻一闻,哼一哼,闻一闻。突然,梅莉坐了下来。受过训练的搜爆犬找到所要寻找的东西时,都会作出这种反应。没人想要一只狗抓挠可能会炸翻天的东西。

伸手去取腰带上装有碎饼干(那是工作狗的工资)的小袋子前,罗伯茨会以夸张单调的声音念叨“好……狗”,"好"字要比“狗”字高八度。听起来相当傻,但新教练往往很难通过这样的方式与狗交谈。“狗不会说英语,”罗伯茨指出,“所以,与它沟通的唯一途径是手势和音调变化。让一名身高六英尺的前任警察去儿语确实很不容易。但对于女性牵犬师来说,则要顺利多了。”

几乎所有狗都是在一岁至一岁半时来到这里的。在那之前,它们都进过一所犬类幼儿园,该幼儿园不同寻常,名字叫做“铁窗里的小狗崽”。格劳瑞亚·吉尔伯特·斯托加在1997年成立了这一非营利性项目,目的是为盲人训练导盲犬,但其想法是让监狱里的犯人多多向与他们一起生活的小狗学习。作为康涅狄格州丹伯里联邦惩教所的一名囚犯,她写了一本关于她的拉布拉多幼犬的训练日记,“本杰明·富兰克林已经将真正重要的东西展现给我了——爱、诚实、给与和毅力。可悲的是我不得不到监狱里来吸取这个教训。”

随着2001年世贸中心的倒塌,“铁窗里的小狗崽”也投入了反恐战斗中。首先,酒精、烟草、枪支和爆炸物管理局(以下简称ATF)——美国最大的搜爆犬雇主之一——找上门来,MSA也接踵而至。自那时以来,已有528条受训犬从监狱项目毕业,其中以搜爆犬居多。“每次ATF获取更多资金时,他们就说,嘿,我们去多买些狗吧,”简·布兰迪说,她协助新泽西州克林顿地区的埃德娜马汉女子惩教所运作这一服务。

很难构想出比狗更好用的嗅探机器。狗的鼻子从鼻孔延伸至喉咙背面,嗅觉区域比人类的大40倍。狗有大约三亿个嗅觉感受细胞,人类只有六百万个。更为重要的是,在狗的大脑中,35%的区域关乎与嗅探相关的行动,而在人类大脑中,负责嗅探的细胞资源仅占5%,考虑到我们对鼻子的作用不够重视,甚至连这5%都未得到充分利用。

这也不仅仅与数量有关 。狗鼻子的作用方式与人类的不同。一方面,狗的呼吸与嗅觉功能不像人类似的全部混杂在一起。空气一进入狗鼻子便兵分两路,一条通向呼吸,一条通向嗅觉,并且当狗呼气时,空气会通过狗鼻子两侧的一系列缝隙钻出,这意味着,呼出的空气不会扰乱狗分析传入其鼻孔气味的能力。实际上人们甚至认为,被呼出的空气有助于新气味的进入。更妙的是,它使得狗可以在很多呼吸周期中持续嗅探——一项挪威的研究发现,猎犬能在不间断的气流中嗅探40秒,同时进行30次呼吸循环。

记得学校里那个不碰鼻子就能让鼻子抽动起来的孩子吗?狗可以分别扭动每个鼻孔。这不仅仅是聚会上的小把戏,而是有助于狗精确定位特定气味的来源,如果想找到一枚藏得神不知鬼不觉的炸弹,这可不是一件坏事。

然而在动物王国的最全能鼻子竞赛中,狗可能无法囊括最高奖,来自奥本大学的犬类探测研究所副主任保罗·瓦冈纳如是说。大象是气味活字典,老鼠的嗅觉至少和狗一样出众,豺类更是不可思议。显而易见,这些动物之所以未能成为炸弹检测工作的候选者,皆出于显而易见的原因。狗在竞争中胜出是因为态度好。“没有哪种动物像狗一样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瓦冈纳说,“它们想取悦我们。”

在狗类中,寻找炸弹能力最佳的品种可能是德国牧羊犬、比利时玛伦牧羊犬(也被称为比利时牧羊犬)和拉布拉多猎犬,不是因为它们拥有什么特殊的嗅觉能力,而要归因于它们不知疲倦的工作态度。牧羊犬属于所谓的“玩耍奖励”狗。有一只名为朱恩的牧羊犬和梅莉一起在MSA机库中训练。MSA犬类训练的主管迈克·韦恩说,“她会为了她的网球忙乎一整天。”拉布拉多猎犬永远吃不饱,属于“食物奖励”狗。牧羊犬会接受批评,拉布拉多猎犬不会,无法达标的压力使其体内的淀粉很快消耗殆尽。

寻血猎犬呢?你不禁会问。的确,寻血猎犬会按照逃犯的气味直线追击,如同被一根绳子牵住一样。“但是,它们在侦查领域中的数量正在走下坡路,”在康涅狄格州警署工作的巡逻犬牵犬师韦恩说。“此外,它们身上的臭味和家畜差不多。”金毛猎犬的嗅觉天下无敌,但很难将它们纳入警犬系统中。“它们很聪明,但如果它们不想做事,就干脆不做,”韦恩说。有些饲养员在研究格莱布犬——金毛猎犬和拉布拉多犬的杂交后代,以获得两种犬的最优品质。

在扑朔迷离、不宣而战的反恐战争中,搜爆犬可能是最容易被视而不见的部队。9/11之前,因为数量稀少,它们犬大多被忽略。MSA于1987年开始引进少量搜爆犬。到2000年,仍然只有15支搜爆犬队伍。双塔坠毁时,美国人的防爆意识随烟尘而起,即使双塔坠毁的原因与炸弹无关。

“在9/11事件后,人们只是对了解炸弹检测和检测技术的差距兴趣激增,”肯尼斯·弗顿说,他是有机合成研究员,兼任SWGDOG主席,该组织的全称是“警犬探测指导方针科学工作组”。“在某种程度上,人们之所以有兴趣,只是为了显示他们在尽一切力量来应对任何可能的威胁。在迈阿密,有一所私立学校甚至豢养着自己的搜爆犬。”

如今,搜爆狗在机场、火车站、邮局和体育场馆随处可见。如果现在人们对搜爆犬视而不见,那是因为它们已经与后9/11景观无缝融合。今天,一只在机场执行探测任务的搜爆犬丝毫不比在郊区草坪追着棍子玩耍的牧羊犬更显眼。人们不那么注意搜爆犬的部分原因是他们倾向于喜欢它们了。

几年前,曼哈顿中城的一家银行开始利用两条狗检查每一件进出大楼的包裹。“人们喜欢小狗在左右——我还不知道有谁会讨厌狗,”一位银行安保官员说。“身穿防弹背心、手持M16的警官反而会使人紧张,那才叫没脑子呢。”

如今,没有精确的数字表明有多少搜爆犬在为人类服务。弗顿说,1000多条狗曾被自愿送检,以获得某种搜爆犬资格认定证书。美国没有强制性规定,但酒精、枪支和爆炸物品管理局及交通安全管理局等机构都有自己的标准。弗顿说,总而言之,有超过一万只工作狗在嗅探各种可疑物品,其中大多数属于毒品。

这些数量只会上涨。每一次恐怖爆炸都会为搜爆犬吹响警笛,近来波士顿马拉松爆炸事件传出的警笛声音响亮,而且犹为刺耳。波士顿警察部门的排弹队确实在赛前搜排了部分路线,但没人因为随后的爆炸而责怪搜爆犬。天气和时机的不可捉摸(看来炸弹很有可能是在警察搜弹后放置的)使得马拉松之类参与人数众多的户外运动成了一项不讨好的工作。

马萨诸塞州会议中心局下属的约翰 B·海因斯退伍军人纪念会展中心距离马拉松爆炸地点100码,距离波士顿公共车库也是同样距离。炸弹于下午2:50爆炸,随后,海因斯中心作为案发现场被封锁;到下午3:20,该机构公共安全部主管罗伯特·努南请来MSA警犬队嗅探车库里的1300辆汽车,该车库成为警察集结地区。“我期待人们对搜爆犬会有全新的认识,”努南说。“对于波士顿来说,这是一个范式转换。”

在爆炸发生后的许多天里,MSA将波士顿的搜爆犬队伍增加了一倍,并且从遥远的弗吉尼亚州调集犬只以满足额外的需求。"你只需要看新闻就可以了,"MSA在波士顿的运营总监马克·莫菲说。“整个城市的心态产生了变化。”

与搜爆犬牵犬师和训练师交谈时,我一直等着见到搜爆英雄犬瑞丁丁,它英勇的嗅探救了一车人,看来还没有哪只狗能与它相比。嗯,或许有一只名为布兰迪的德国牧羊犬可以。1972年3月,一位匿名者打电话威胁说,除非收到两百万美金,否则,他就要炸掉几架环球航空公司的喷气式飞机。所有跑道上的喷气式飞机均被禁飞,天上飞着的飞机也返航了,其中包括从纽约飞往洛杉矶的环球航空第7次航班。纯粹巧合,当时布兰迪正在约翰F·肯尼迪国际机场,作为军队资助研究项目的一部分,它要在那里作演示。这回它来了场实战示范。被带到第7次航班上之后,布兰迪径直奔向一只标有“机组人员”的公文包,而包中装满了C4炸药。当年晚些时候,理查德·尼克松总统为联邦航空管理局增设了搜爆犬部门。

在搜爆犬领域,像刚才那样一条狗仅凭一己之力、毫不麻烦他人地找到未爆炸炸弹的情况是很少见的。首先,要有充足的证据表明这些狗在做它们该做的事。几乎与我交谈过的所有人都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只狗机敏地坐在一位警官旁边,原来,这警位官刚刚对射程内的持枪者开过枪,或者刚处理完爆炸制作材料。

此外,你并不是真的想让狗找到炸弹,因为如果找到了,那便意味着有人放置了炸弹。“没有炸弹逃过狗的法眼——这是个好消息。即使狗从没发现过炸弹,这也算是一种成功,”MSA总裁迈克尔·奥尼尔说。

另外,搜爆犬大部分使命不是发现炸弹,而是起震慑作用。即使每小时需支付100美元或更多费用,对于金融机构来说,与空穴来风的威胁相比,雇佣一支搜爆犬小队还是便宜的,而MSA的大部分客户都是这些机构。曼哈顿银行安保人员表示,“一所大厦的安保成本高得惊人——比你所想象的高出数百万。”

真正能证明搜爆犬勇气的地方是在战场上,它们在伊拉克和阿富汗不断发现炸弹。在加入MSA担任副总裁之前,乔·加塞罗尔是驻伊拉克安巴尔省的海军陆战队第二轻型装甲侦察营C连的指挥官,该连拥有三只搜爆犬。

“一天,英特尔把我们领到了一所学校,但是我们什么也没找到。后来我们把狗带来了,”加塞罗尔回忆道,“学校外侧有暗沟,狗开始直扑过去。当我们挖开暗沟,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隐藏窝点,里面装满了简易爆炸装置、小型武器和环绕着炸药引信的研钵,以及其他爆炸物。”人类闻不到空气中炸药引信的气味,但狗却能闻到。在《狗狗的内心》一书中,巴纳德学院心理学家亚历山德拉·霍罗威茨对狗鼻子的灵敏度好有一比:我们可能会闻到在一杯咖啡中加了一茶匙的糖,而狗却可以察觉到一百万加仑水中的一茶匙糖,而这些水几乎足以填满两个奥林匹克标准游泳池。

“我喜欢那些狗,”加塞罗尔说,“它们是救星。”

这句话传递出一些振奋人心的信息。近来,反恐和战争冲突普遍从地面进攻转向技术打击,空中满是制导无人机,而且,我们正在快速迈进无人机自行控制的时代。这无疑有助于拯救生命,但是面对披着金属外壳的战争嘴脸。人们不禁心寒,即使机器掌握在我们一边。

狗可能是与无人机差别最大的东西,很难想象还有比狗更热血澎湃的勇士。狗工作是为了爱,为了赞美,为了食物,但最主要的是为了好玩。“对它们而言,所有这一切只是一场大游戏,”迈克·韦恩说,“最好的搜爆犬是那些非常喜欢玩的狗。”

这并不意味着战争可以让狗狗可劲儿地嬉戏,日常战斗磨砺让这些四足小兽们也吃不消。2007年,美国陆军兽医开始发现,军犬出现了患病迹象,后来查明,它们患的是犬类创伤后压力综合症(以下简称PTSD),需要以犬类为中心做出更多诊断。有时,病犬只是静默不动,有时又蹦来跳去。德克萨斯州拉克兰德空军基地丹尼尔E·霍兰德军事工作犬医院的行为医学主任沃尔特·博加特说:“我们看到这些犬对景物和声音反应过激,或者变得特别警觉,像一些经历过汽车事故打击的人那样。这与其说是病征,不如说是一门科学,因为我们无法真正向它们询问,到底出了什么状况。最终,狗的受训行为可能改变,危及人身安全,置人们于危险境地。”

最近,患有PTSD的病犬数量不断攀升,去年达到约50只——占到在前线服役的搜爆犬总数5-10%。博加特说,如果及早确诊,半数病犬可以痊愈,返回现役。“另一半就得找别的事情谋生了。”

理想情况下,如果它们能做点别的营生,比如和孩子们一起玩或做盲人向导等更加有益身心的事情,岂不更好?毕竟来说,如果人们能用电脑操作代替飞行员,你或许认为他们也能造出一台比狗鼻子还灵敏的机器。结果是努力了好多年依然无果。一项被称为“狗鼻子”的国防部项目下马前几年,曾在光聚合物的基础上研发出一项有效技术,并通过一款名为职业犬互动装置以下简称Fido)的产品实现了商业化,现在被前视红外成像系统公司(以下简称FLIR)所有。大约3500个便携式Fido产品被售出,许多用于伊拉克和阿富汗。

“我认为我们不会比狗更出色,因为我们的设备没有大脑。”FLIR公司销售总监艾梅·罗斯说,该公司2012年的销售收入为15亿美元。“我们所做的是与狗有更多互补。狗的确太棒了!”在大西洋西北国家实验室,科学家正致力于用电离技术来“观察”狗呼出的气化物——同样的基础技术也用于安保人员守卫机场,只是更为敏感。在过去一年半时间,已有迹象显示,该技术的气化物嗅探敏感度可达到万亿分之几的水平,足以检测RDX、PETN(太恩)、硝化甘油和特屈儿炸药。另一方面,高级研究科学家罗伯特·尤因说,“狗做这些已有很多年,我认为它们无法不能取代。”

译者:斯眉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佚名
来源:译言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