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share:消费者越懂得如何辨别和屏蔽简单粗暴的信息,企业越需要运用各种指标从现实生活中的各个角度重新定义营销方式,品牌更需要思考如何与消费者进行关系重组。

近一年来,关于“互联网思维”的讨论此起彼伏,有很多传统企业甚至产生了互联网焦虑症,纷纷试图去寻找一剂互联网时代万能的灵丹妙药。

事实上,一个品牌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和信息愈加透明的时代,试图依靠一个瞬间的引爆就可以搞定消费者,这只是企业的一厢情愿。互联网越发达,消费者越懂得如何辨别和屏蔽简单粗暴的信息,企业越需要运用各种指标从现实生活中的各个角度重新定义营销方式,品牌更需要思考如何与消费者进行关系重组。

重组消费者关系的第一个认知:传统意义上的大众市场正在被打碎,消费者形态变得多元化,企业营销要抓住重聚的精众。今天,企业无论是通过电视媒体还是互联网,希望捕获所有的大众消费者的成本和代价已经变得不可负担,而单纯依靠干扰式的广告或者哗众取宠、博取眼球式的营销只能维系短时间的注意力,无法建立长期黏性。

一方面,消费者追求个性化的需求开始区隔多样性的消费群体,单一的大众化的媒体渠道很难对这些细分群体进行逐个击破;另外一方面,新技术虽然增加了新的营销工具,例如很多技术可以实现对人表象行为的精准追踪,但是却始终无法判断一个人背后真正的动机。因此,切入精众人群重聚的渠道与消费者深度沟通才能和消费者建立紧密的关系。

重组消费者关系的第二个认知:消费者因兴趣爱好与人格认同而重新聚集。因此,品牌需要思考在消费者生活空间中建立真实感。过去企业通常是用人口学、社会学的泛化方式来定义消费者,但是今天的消费者开始更多地主动选择而不是被动接受。

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已经进入了人格认同、兴趣相投或者消费行为一致的群体重聚时代。因此,产品和品牌营销要更加注重垂直化、细分化、精细化和空间化。在精众聚集的消费空间中塑造真实感成为企业更加重要的营销工作。

重组消费者关系的第三个认知:品牌需要与消费者共生、共鸣,而不是高高在上。互联网包括移动互联网越发展,消费者的自我意识越强烈,他们就越加不相信品牌的高高在上以及被动的信息链接,而是期待品牌与其之间的持续关系的经营,以及与品牌可以产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共鸣。

大众营销可以解决品牌对于消费者的覆盖和曝光问题,却解决不了关系的持续建立问题。对于企业而言,你需要去切割精众群体,需要进入到精众群体的生活和消费空间并自然地伴随他们,才能让消费者感觉到你和他们真正在一起。

重组关系的第四个认知:精众空间成为新的营销的黄金资源和稀缺资源。在国家广告研究院和活跃传媒联合开展的关于中国精众人群的调研中发现,中国的精众人群有着精细的生活规律,这些精众消费场所和精众消费人群之间有着持续的黏性和关系,品牌在场所的自然出现可以深层构建和他们的关系。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肖明超
来源:企业观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