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share: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阿里也不例外。

除了路演、投资人、股价,一直被聚光灯照射的阿里巴巴现在还需要面对另外一种局面,那就是员工正大量售出手中的股份并离开公司。 

“前不久我一个月之内卖出过两次阿里股票,各占15%。第一次以56美元转给另一个离职员工;第二次是公司上市前回购,价格是IPO定价。”在阿里巴巴工作了6年的王毅向界面记者透露。在他说完这句话之后不久的9月9日,阿里巴巴在纽约启动了酝酿已久的上市路演。 

王毅是2013年底从阿里巴巴离开的,按他的说法,当时有不少同事已经或者正在计划向公司提出辞呈。“我听说过最多一天会有60个人离职,现在离职是要排队的”,他说。

“不过这肯定不是平均数,可能就是某一天的数字”,他补充道。离职前王毅是天猫某部门的负责人,他认为天猫和淘宝将是阿里离职的“重灾区”。

这种局面大约是从2013年7月起开始酝酿的。当时市场开始传闻,阿里巴巴集团已经聘请高盛作为上市保荐人,并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在经过包括“合伙人制度”在内的多次波折后,2014年3月16日,阿里巴巴集团宣布启动公司在美国上市的事宜。 

很多阿里巴巴员工的股票开始捂不住了。“我知道的呆了5年以上的人,今年的离职率蛮高,尤其是在确定上市之后。比例大约20%-30%,基本都是中层员工。”曾在阿里巴巴中国站效力三年的李妍透露。

阿里的离职员工普遍对阿里仍有很强的归属感,上海有“阿里帮”,杭州有“前橙会”。在这些组织的内部,很多有关阿里巴巴的消息都会及时流通。

2012年5月,阿里巴巴曾与雅虎达成协议,规定阿里巴巴有权在IPO之际回购雅虎持有的一半股权,但前提是阿里巴巴需要在2015年12月之前完成上市,并且满足估值增加10%以上等一系列条件。也是这个协议,让阿里的股票在内部交易市场始终保持极高的交易热度。

在阿里时工号为1000多号的前员工李想说,当时他在公司共持有约7万股阿里巴巴集团股票。2009年离职后,他手中的股票价值经历了几何倍数的增长。

那一年,公司邮件公布的股权转让价是2美元,第二年就涨成了7美元;2012年11月,俄罗斯一家投资机构通过阿里购买员工股权,每股13.5美元;2013年11月,每股交易价格已达33美元。 

在阿里巴巴,所有股权持有人必须经过公司确认批准才能交易股权。同时阿里巴巴还有“优先回购权”,即员工向阿里申请交易股票时,阿里有权按同等价格优先回收。但有时外部价格往往更高,这对于阿里巴巴员工来说具有更大的诱惑。在2014年阿里确定赴美上市后,内部交易市场的股价基本在56美元以上,但到了7月上旬,外部价格最高时炒到了80美元。

根据阿里巴巴提交给SEC的文件,1999年创立以来,阿里已经以股票期权和其它股权奖励的形式,向现任和前任员工总计发放了26.7%股份。按照阿里最近更新的一版招股书所提供的IPO发行价60-66美元的中间值计算,阿里巴巴参考市值为1550亿美元,那么,阿里巴巴此次IPO可为员工带来大约413.85亿美元的财富,这可能超过以往任何一家成功IPO的国内企业。

阿里巴巴曾在第一版招股书中就表示,他们对此次IPO可能为其持股员工带来巨额财富感到担忧,“我们可能很难保留或再激励这部分员工,这些新财富将影响他们作出是否继续留在公司的决定。”事实看来,阿里担忧的情况正在发生。

“但你要说因为同事们因为无后顾之忧了都想辞职了,也不尽然。”一位阿里巴巴前员工还表示。他曾是李妍的同事,最近刚从阿里巴巴离开,手里的股票并不多,全卖掉只够还房贷。他在阿里的级别是P7,技术人员的最高级,并且已经保持了很长时间。

“这份工作我已经做到头了,不能晋升,调岗要求又很苛刻,并且即使调岗,我只不过是换个部门做技术。”他说。他现在想去外面接触更多的互联网模式。

工号为100多号的老员工郑尹透露,2007年阿里B2B上市时,销售部中一个大的部门就有几百人,每十人中出一个M1(初级管理层,最高到7),十个M1才能有一个M2,很多中高层岗位都是调岗或从外“空降”而来,内部上升空间在那时就已经很小。

因此,在阿里巴巴这样规模的企业中,很多人离开是为了创业。“因为阿里巴巴它本来就培养了一批有狼性、乐享创业的人。”王毅说。当然,他也承认阿里股票带来的收益让他感觉“如虎添翼”。

如果从这个角度看,上市前后大量员工流失,几乎是那些有影响力的互联网公司所要面对的共同挑战。

2012年5月Facebook上市前后,也发生了大批员工离职的情况,包括CTO在内的多位公司高管,都在下半年离开了公司;在谷歌上市三年后,其300个初创员工已经流失了100多个,《旧金山纪事报》曾报道,这些人可能开始了新的挑战,也可能跑到地中海的游艇中开始享受余下的人生;斯坦福大学教授ShaiBernstein在追踪近2000家科技公司上市后也发现,在IPO后这些公司普遍会流失掉很多员工。

“互联网公司IPO离职潮” 看起来就像一个魔咒。阿里也想过办法。与大多数向员工发放股票的公司一样,股票在上市前均以期权形式发放,四年才能拿满。 

在员工行权时,不仅要付“行权成本”(即按照施权价将期权购买成股票所付的费用),还要缴纳个人所得税。根据税法规定,如果当月来自股票价值的“个人所得”超过8万,缴纳税款的比例将高达45%。这对于许多只是将期权转为股票的员工来说,一时还无力负担。

所以阿里集团还与银行合作,为员工提供低息或免息的“个人所得税贷款”。这既是体恤员工的方法,又是挽留员工的手段。但如果员工提出辞职,需要先把贷款交清,这也使得不少员工因为股票还没变现,无法还贷,必须留在公司。

“这是价值观问题,解决的根本还是文化”,一位阿里集团的公关私下这样表示,比如阿里巴巴多年来一直在教导员工如何管理IPO带来的巨额财富。“刚进阿里,就在多次培训中被‘洗脑’,钱多不一定是好事,最重要的是你掌控那么多钱的能力”,郑尹的话证实了这位公关的说法。 

作为阿里巴巴公司最早一批的老员工,李想也认为阿里最厉害的确实就是文化,比如拼搏、正视财富等等。他们离开了这么多年,还在秉承着这些价值观在做事。 

刚卖掉手中30%股票的王毅说,他特别看好上市后的阿里,他甚至之前还从别人手中又买了些股回来。如果不是公司需要周转,他现在一股都不打算卖。

当然,阿里巴巴还有很多年轻人。“别人的离开对我个人影响不大,我们还是有很多可干的。在阿里只要能适应这么大强度,能扛住多呆几年,钱不是问题,前景很远大。大家都这么觉得。”4月份刚加入淘宝的一位阿里新员工说。(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所述阿里员工均为化名)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佚名
来源:资本圈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