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到底是不是工具?这个其实很难下结论。

它当然应该是用以增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嗯,一个工具。但语言和思维之间,不单纯是内容与载体这么简单。语言不但能训练不同的思维方式,还能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所以,你觉得以新东方为首的英语学校集团军,真的是在教你学英语吗?

俞洪敏励志模式应运而生

 在去年陈可辛导演,以新东方创业为原型的电影《中国合伙人》中,借着邓超扮演的主角孟晓骏的嘴,陈可辛——或者说是编剧或者说其实就是俞洪敏本人——道出了新东方的本质:

从表面上看,新东方贩卖的是英语培训、签证攻略,但这些都是技术和功能层面的,新东方真正的核心价值是满足了那个时代的大众追求“梦想”和“圆梦”的需求。

1980年代,那是绝大部分我们的父母,甚至也可能是本人都只会讲一口流利的“嗒四为大力呀”的俄语时代,但世界突然一下子出现在人们的眼里,学习英语并出国留学变成了一个强烈的需求。

“留学教父”俞洪敏应运而生。(此处应该有掌声)就像道格拉斯·霍尔特和道格拉斯·卡梅隆合著的《文化战略》中所说的那样,俞洪敏和他的合伙人们发现了一大片蓝海,而且还是深蓝深蓝的。那时候的新东方定位是非常准确的,它把握住了改革开放初期,人们迫切希望通过个人奋斗改变命运、追求财富的大众的这种心理。

两位道格拉斯的这段话简直就像是为了新东方而写。

从文化的视角来看,蓝海被定义为潜在的意识形态需求,而非潜在的功能需求。意识形态的上级产生于重大的历史变迁导致产品的传统文化意义的彻底重塑。他们把这样的变化成为“社会断裂”。这些变化解离了消费者与即有品牌之间的连接,从而使消费者需要寻求新的替代性选择。它是一种新兴的机遇,尤其是针对与特定的历史时刻和特定的人群。

不过,那部十亿票房的电影中,孟晓骏使用的是卡耐基的话——“成功者总是不由自主地配合时代的需要”。

 他简化了这个世界

如果说成功者总是不由自主地在配合时代的需要的话,那么俞洪敏本人则是为那个时代提供了一个“成功者”的形象。

很难相信他真的不是有意为之。数百场大大小小的免费讲座,反反复复地讲述自己的失败和奋斗史:为走出农村从1978年连考3年,最终考上北大外语系,1985年留校任教,1991年因校外办英语培训班被行政记大过,出国留学拿不到奖学金又凑不够学费,辞职离开北大创办新东方。

如果一个神话——俞洪敏这也算神话的一种——想要激发消费者的共鸣,它就必须由最合适、最引人入胜的文化内容来构成。《文化战略》引入了一个词语:“文化密码”。而文化表述的每一个元素都必须以适合解释的方式为观众定义。文化密码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简略的表达,让他们轻松地理解和体验意欲表述的意思。

因此,很快,它就塑造出一个不同于其他英语培训班的成功者形象。同时,为台下所有人灌输了一个念头:只要学好英语,你不但留学之路一帆风顺,而且还将前程似锦。

只要你,学!好!英语!(此处也应有掌声)

语言当然重要。据一项研究称接受早期教育,且早教机构设置专门语言教育,儿童智商可提高高达7个百分点(Protzko, Aronson & Blair, 2013)。麦克卢汉甚至认为,“媒介即内容”(McLuhan, 1964)。一个人多有思想,却无法表达出来,那就跟没有思想没有什么区别。而如果一个人能出色地使用一门语言,人们可能更倾向于相信这个人思维发达。

只不过,俞洪敏是只截取了最后那个说法,将“学好英语”与“成功”等同起来。

这是对世界的一个简化,或者说,这是一种“正确的文化表述”。《文化战略》中提到,人们对于正确的文化表示是高度重视的。它也是身份认同的关键,是关于归属感、认同感和身份地位的最基本素材。

于是,在推销“成功”的同时,新东方从一个小小的英语培训班起步、经过短短13年——非常理但又是合理的——爆发式成长。并于2006年在华尔街上市,成为第一支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教育产业股。

 但这样是学不好英语的

很少有什么国家或者民族,像我们这样,把熟练掌握一门语言直接看成成功的标志。

因此,在新东方之后的疯狂英语老罗英语等,甚至华尔街英语、英孚教育等……机构分为两大类别:一类为应试教育,训练学生如何应对考试甚至面试;一类为口语教育,灌输一口“流利”的英式英语或者美式英语当成英语学习的一大目标。

事实上,这早就违背了学习英语的初衷。或者说,从新东方开始,人们学习英语的目标早就被扭曲了——“要发财要成功”替代了“更好地了解对方和表达自己”这个目的,这个原始的需求。

据说当年罗永浩为了当上新东方老师,在山上苦学英语。为了克服自己的畏难情绪,他去旧书市场买了几十斤的鸡汤故事。每当自己感觉读不下去了就看上几本,瞬间又觉得自己满血复活了。

他成为新东方最热门的明星老师。后来他离开新东方,搞了个老罗英语,然后,就像大家都知道的,开始卖手机。刚刚灭掉了测世界的刘翔,最近又在小米和魅族的吵架中煽风点火。在这个过程中,他写了一本书——和某知名历史人物的书名完全一样——《我的奋斗》。

他算是学到了新东方的精髓——励志。现在我们都把这类统称为鸡汤。不过,他很管用。那些听完老罗如何从外行开始研发手机,最终成功地把它造出来的故事后,感动得眼睛都湿了的人们,最终成为了老罗的“脑残粉”——一个坚实而稳定的市场。当然,很难下结论说是新东方教会老罗卖鸡汤,还是那几十斤鸡汤故事已经融入他的灵魂。

而新东方则正在面临自己的困境。它的明星老师体制已经不管用了,除了针对不同细分市场的更多培训机构进入市场,互联网——这个当年推广了包括罗永浩在内的明星老师的工具——也在动摇着这个当年的“改革红利分享者”。人们有更多的选择,也不再那么迫切地把学好英语和发财联系在一起。

事实上,如果我学口语,手机上装一个APP,每天都可以在路上或者睡觉前练习。而且这样的APP太多了,已经难以选择了。

而新东方的这种困境本质上是一家曾经抓住意识形态机遇,进入蓝海,商业成功的公司,如何在此之后通过文化创新保持领先的问题。新东方早就已经是一个普通的培训机构,它曾经正确的文化表述和品牌形象,也被模糊甚至消失。

新东方和俞洪敏需要再重新考虑未来了。或者,他也正在阅读《文化战略》,试图找到突破窘境的方法?

上面是我随便猜的。不过,说真的,如果你还在把学英语看成迈向“成功”,而不是在学习一门语言,学习语言背后的文化,那么趁早放弃吧!你英语说得再流利,也是个没文化的人!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本文属 @经理人分享 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并附上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