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share:成功在于努力和契机,从屌丝升级到高富帅不需要父母提点,而在于自己潜能的挖掘。

有段时间网络上都在讨论这则竞选广告:“如果很有钱,你想做什么?”。

今天不是来谈政治,事实上,每次连胜文上电视我都只会看蔡依珊在不在,况且我可是新北市民,旧北市市长选举与我无关(我倒是常去偷骑他们的免费U-Bike)。

主要是这个主题让我联想起以前听过的一则小故事。

对于欠缺眼界的人,就算给他国王的王冠,他最多也只知道烤番薯;对于有眼界的人,一只老鼠也会让他建构出世界最大的娱乐王国(我说的是米老鼠与华特·迪斯尼)。

话说有三位流浪汉靠拾荒为生,偶尔聚在一起不免幻想一下,如果当上国王,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流浪汉甲:“如果有天我当上国王,我一定下达命令,让整条街的垃圾都归我捡,谁都不能跟我抢!”流浪汉乙:“哈!当上国王谁还去捡垃圾?我要打造一柄黄金斧头,每天用它来砍柴劈柴!”丙听了也哈哈大笑:“你们两个笨蛋,当了国王整个国家都是你的,哪里还要辛苦工作。要是我当上国王,我这辈子什么都不做,就整天围着柴火烤番薯吃!”

这三位老兄,真是天真的可爱!这也难怪,对于从未接触过的王室生活,只知道比现下的日子要奢华,但详细情形如何?也仅能以自身的经验来想象,站在流浪汉的角度,不必为生活终日庸碌,整天围着火烤地瓜,极致的幸福也不过如此吧!

最近在读艾伦·狄波顿的《我爱身份地位》一书,他提到在过往的时代,不论是印度的种姓制度,欧洲的贵族阶级,都可说是一种平民百姓的“疗愈药方”。此话怎讲?在这种阶级思想下,多数的平民百姓会把自身的贫贱归诸于先天因素:反正阶级是出生前就决定的,所以今天我的贫困既非我自己造成,也非我此生能够扭转,不如就接受现况,取得基本的温饱就好。

阶级制度固然不公平,是既得利益者用来让人民安守本分的伎俩,但至少当时的人们,苦虽苦,却没有现代人对于功成名就、累积财富的极度焦虑。

多年前两岸刚开放探亲,我陪父亲回家乡探视,在街上遇到一位骑单车载货的阿婆,父亲就与她闲聊了起来,顺口问起改革开放后生活有何不同。这位阿婆的回答让我印象深刻。她一开口就皱着眉头说:“不好不好!以前大家一起穷,日子是苦,但心里平静。现在有人富了,有人没富,心里倒生了疙瘩!”

依照狄波顿的看法,法国大革命与美国独立宣言虽然带来了“人皆生而平等”的伟大观念,也催生了现代经济与民主制度,但在我们的心灵层面,却也承受了不小的压力。虽然在这个时代,我们很难说所有人都生而平等,但至少和旧时代相比,现代人的成就会被视为其才华能力与勤奋的展现,而非继承自父母的阶级。

在数百年前,一位出生于贫寒的年轻人基本上不用思考太多,直接承袭上一代的社会地位即可,没人会把问题怪罪于他本人。

但在今天,我们多数人都得努力去证明自己的成就。

如果有人声称自己的失败落魄是因为继承自父母或家族姓氏,恐怕难以得到多数人的同情。

有时候想想,活在这个时代还挺累人的,我们必须想得更深更广,才能让生活达到基本的平衡。就像那位阿婆讲的,当我们看到社会上有人比我们成功,会不自觉地反思自己的能力,这是以前阶级制度下的人民不会有的心理反射。

前人有个制度面的原因可以归咎,我们却只能寂寞地怪自己,这是现代人焦虑的主要原因。这恐怕也是“网络酸民”的背后心态:锁定名人(比自己成功的人)狂谯一通,并将他们的成功归于不公不义,确实可以让沉重的自责喘口气!

但是,往积极面想,既然我们身处这个时代,心中却总想仿效前人,把个人发展问题推给大环境,也没什么意思!我相信,每个时代的人都有其辛苦之处,也必有其优势所在,而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优势,就是“机会”。科技、教育、与信息的普及,让我们比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有更高的机会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与刚刚那三位拾荒的流浪汉相比,我们或许也当不了国王,但要摆脱流浪汉的命运,我们绝对要比旧时代的人们拥有更多机会。这个时代有太多机会像夜空的星斗散布天际,就看我们有没有足够的“眼界”来发掘这些机会。

那到底什么是眼界?我认为就是“不同波段的接收能力”。就好像手机一样,有的只能接收2G信号,有的可以3G+wifi,甚至4G LTE。在这个信息爆量的世界,大脑的“频谱”越宽越能接收到对我们个人发展有用的讯息,并捕获“机会”。

有人说“老”的定义不仅是身体年龄,更是一种心理状态。我自己的定义是,当一个人的“接收波段”无法扩增,甚至开始缩限时,就是老态!以下四件事情便是我私藏的抗衰老配方,对于拓展自己的“眼界”也能带来实质的帮助。

开放的思想

人是社会化的动物,当我们知道自己隶属于某个群体时,会让我们获得方向,也比较有安全感,但往往也代表被贴上标签,限制了其他可能性。在学校我们隶属于某个班级、科系,在职场我们又隶属于某个部门,某项专业。但事实上,从来没人规定身为工程师就要穿着像工程师、讲话像工程师、思考像工程师。

我和Joe都受过工程师的训练,做过工程师的工作,但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寻找自认擅长且有意义的事。从学校毕业近15年的时间,你可以说我们是顾问、是讲师、是创业者、是作家、当然,也包括工程师,但现在看来,头衔标签唯一好处只是方便称呼,别让它们限制了自己的可能性。

多元的尝试

把自己感兴趣的念头写下来,拟定阶段步骤,试着做个小规模尝试,看看会有什么火花,再决定要不要把规模扩大。梦想当甜点师傅,先别冲动去申请法国蓝带学院,更别急着“撩”下去开咖啡店。先试着在家研发出自己的拿手糕点,成功的话拿到咖啡店寄卖,上网贩卖,或请朋友拿到办公室团购,确认自己真有热情,客户真有兴趣,再进一步投资不迟。多数情况(90%以上),你会在烤了两个Cheese Cake和10个失败马卡龙后发现自己不想玩了,那没关系,下星期再来试试另个有趣念头。重点只有一个字“做”,Just do it!

广泛的阅读

阅读的重要性实在懒得多谈。简单地说,科幻片里演过,未来世界人类可以透过一台机器,将一个人脑子里的知识经验传输到另一个人脑中。事实上,这样的机器根本不用等到2060年,现在花个百来块就可买到,这玩意就叫做“书”!我自己生产过两本我知道,写书时作者基本上很难做到“留一手”(明星写真辑例外),他们都是把当下脑子里最好的想法写进书里。

当个读者未必要认同作者所有的观点,但读书最有趣之处就是可以发现,原来这世上居然有人对这样的问题如此认真地探讨过!(例如:我曾读过一本专门研究尸体处理的书,还有一本探讨希特勒到底有没有染上梅毒的著作)。以上两本书对我的职涯发展或许不会有直接的贡献,但对于眼界的拓展绝对有帮助!

人脉的交流

我对料理抱持一种开放的态度,除非真有健康的疑虑,否则只要是某个民族的日常饮食,我都有兴趣尝尝看。既然某个国家的人都在吃这样的东西,必有其道理,尝尝无妨。其实对待人用这样的态度也不错,会带来很多新奇的发现。

我以前对一位同事非常感冒,在我的眼中,他常常讲些尖酸刻薄的话,而且常说些自认有趣,却话中带刺的笑话。我心想,这样的人一定人缘很差,铁定是被大家唾弃的烂人。后来我刚好遇到一位共同的朋友,朋友却对此人评价不错,而且周围其他同事也很少人有我这样的反感!

很显然,问题出在我自己身上,不过是我跟这位同事彼此频率相斥而已。世上的人形形色色,他们未必与你有类似的价值观,但只要能好好生活着,就必有其安身立命之道。坚持自己不代表就要否定别人,这是拓展眼界很重要的心态。

写在后面:

最后让我们回到一开始的话题:“如果很有钱,我想做什么?”现在的我,最想做的就是办一所“大人的学校”,这所学校专门帮助大家“成功转大人”。许多重要的事,像人际沟通、生涯发展、两性关系、独立思考、个人创作……这些现在学校没怎么教,却对我们生活影响甚巨的主题,应该获得大家的重视。我会继续努力拓展自己的眼界,来达成这项目标,希望你也可以达成你的!

(资料来源:《三年后,你的工作还在吗?:掌握关键职能,迎向工匠、总管与行脚商人的时代!》;姚诗豪、张国洋著)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佚名
来源:心灵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