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share为您推荐的这本书《无处可藏》(中信出版社6月出版)——是迄今为止关于“棱镜门”最真实的叙述。

2013年6月,本书主角,爱德华·斯诺登(前美国中央情报局职员),只身前往香港,把国安局关于全球监控的绝密文件通过《卫报》前记者格伦·格林沃尔德和纪录片制片人劳拉·波伊特拉斯透露给了各大媒体——这就是“棱镜门”事件。它拉开了全球监控与反监控的大论战的序幕——使得人们,包括美国人在内,对自己在个人生活和工作中的隐私正在被政府和某些机构“贪婪”地收集起来产生了巨大的警惕。

“棱镜门”的斯诺登钦定版本

尽管在“棱镜门”事件之后,全球已经有不少敏锐的作家跟进,出版了数本关于这一事件的书籍,例如揭秘中情局的《监听大国》、《斯诺登档案》等等。但《无处可藏》却是爱德华·斯诺登唯一钦定的版本——因此本书在亚马逊大卖,一开始销售就立刻升至亚马逊总榜第4名,一月内加印了两次。

《无处可藏》受热捧的原因之一是,它的作者也卷入了这一事件。格林沃尔德是亲赴香港与斯诺登接头,并将“棱镜门”事件公之于世的第一人,后又曾与避难中的斯诺登在莫斯科会面。作者本人因国家安全方面的报道获得2013年的乔治·波尔卡新闻奖(George Polk Award),并被美国《外交政策》杂志评为全球百名顶尖思想家。他的文字被《新闻周刊》形容为”透露出刚正不阿、节制内敛和不露锋芒的愤怒。”

斯诺登一年前的爆料行为给世界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他为美国带来了巨大损失——难怪美国政府恨得咬牙启齿,想用“叛国罪”起诉他。因为这个小小的程序员的所作所为,美国在网络安全问题上丧失了所有公信力,无论是对盟友还是对敌人,无论是对国内民众还是外国人——直到现在,德国与美国的关系还未破冰,因为斯诺登曾透露美国国家安全局长期窃听盟友政要的电话,其中包括德国总理默克尔的手机。他甚至改变了欧洲一些国家机构的行为规则。据报道,为防止被美国人窃听,德国议会情报委员会现在特意制定了一套新规矩:开会时,与会者被要求把手机和电脑放进金属箱,然后委员会主席打开播放器,播放起德国古典音乐。

人们惯常认为,奥威尔的政治幻想小说《1984》中监视着一切的“老大哥”政权(Big Brother)只存在于那些集权国家——在冷战时期,苏联长期充当了这一假想敌。但具有讽刺意义的是,美国现在成了不折不扣的“老大哥”的化身。在《无处可藏》中,斯诺登爆料说,他在香港避难的日子可谓寝不安席:聊天需要通过加密软件,出行需要各种伪装,连睡觉时酒店房间的门都要用枕头堵死,以防被美国国安局找上门来——这活脱脱是一幅《1984》中普通人反抗“老大哥”恐怖图景的缩影。

斯诺登引发的疑问:你也无处可藏吗?

斯诺登究竟是什么人?是个“一根筋的小程序员”;是互联网时代挺身而出捍卫个人隐私的理想主义者;还是美国政府急欲绳之以法,背后有其他势力支撑的“阴谋家”?他到底是背叛了国家法律的违法者,还是选择了忠于美国宪法精神——保护个人权利、限制政府权力的个体英雄?

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或者能够得出自己的结论。

而我们还可以就这本书的产生和其他同类题材书在西方世界的迅速出版与热卖继续深入思考下去——这本书究竟只是揭了美国政府的短打了国家安全局的脸,还是说明以战后美国为代表的“自由精神”的神话尚未破灭?“斯诺登”这一人物在当时当地的出现,究竟是必然还是偶然?斯诺登费尽心机所披露的那些材料,究竟是各大利益阵营在暗中较量时附送给老百姓“解闷”或者给其他人下绊子用的烟雾弹,还是确确实实就是残酷现实的冰山一角?在资讯满天飞的互联网时代,以个人之力对抗一个庞大的政权究竟是更容易了,还是更困难了?

这些问题,由于斯诺登的所作所为,我们已经无法回避了。

不管我们怎样看待他,斯诺登本人已经做出了选择。这条路对他个人生活所造成的结果是毁灭性的:一年过去了,斯诺登在俄罗斯的居住许可将于2014年7月31日到期,他向俄罗斯当局提出延长居住许可的申请。但斯诺登的护照早在去年就被美国政府吊销,因此理论上他现在已经无法进行境外旅行。斯诺登已经“无处可藏”,他的余生或许都将在心惊胆战的颠沛流离中度过。

因此,这本书并不只是向那些饱受监控之扰的各国元首和政府机构提出了问题,也向我们这些普通人发出了警示:技术如此飞速发展,我们身处大数据时代究竟是福是祸?在我们尽情享受移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时,是否还要思考这一技术给生活带来的阴暗面(不仅仅是个人隐私方面的)?

其实,对于再也无法摆脱电子通讯方式的每一个人来说,这个世界早已变得“无处可藏”。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本文属 @经理人分享 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并附上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