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大学毕业季,今年的毕业典礼演讲台上是否有类似当年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做的经典演讲?微信圈和国内媒体广为流传的是6月15日盖茨夫妇在斯坦福大学的联合演讲,笔者认为那的确是一段闪耀人文精神的佳作,但并非今夏最有影响力的演讲。笔者将对比分析今年6篇中美两国最顶尖大学的毕业典礼演讲,并揭晓被所有国内媒体忽略的一篇今夏最有影响力的演讲。

这6所高校(学院)是美国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麻省理工、斯坦福和哈佛大学,以及中国的清华经管和北京大学。这6位中外演讲人中有5位是显赫的商界领袖,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请来了YouTube CEO Susan Wojcicki,麻省理工邀约了杜邦公司董事长EllenKullman,盖茨夫妇去了斯坦福,而在哈佛大学演讲的是彭博新闻公司创始人,前纽约市市长布隆伯格。国内院校中,清华经管倾听了风云人物马云的一席话,而北京大学则是校长王恩哥的一篇“讲话”。

同一个话题,不同的境界

相信大家熟悉的是盖茨夫妇和马云的演讲,那就先说说这两篇演讲。

盖茨夫妇的“联合演讲”从形式上的确很有意思。演讲的核心思想是创新能否改变社会的不公和阶层的分化,有人悲观,有人乐观。盖茨夫妇用亲身经历告诉极富创新精神的斯坦福人,以市场利益为驱动力的创新并不能解决社会不公和贫富分化等问题。盖茨对斯坦福毕业生说,“Which problems will youdecide to solve? If your world is wide, you can create the future we all want.If your world is narrow, you may create the future the pessimists fear.”创新固然能排忧解难,推动进步,值得赞许,但如果这些难题的解决能让更多弱势群体获得更好的机会,缩小贫富差距和促进公平正义的话,这才是真正伟大的创新。

作为国内推动创新的企业界风云人物,马云在清华经管毕业典礼的演讲中讲述了他的三个“坚持”:坚持理想主义,坚持担当精神,坚持乐观的正能量。虽然显得有些平淡,但经他之口,还是能演绎出几分声色。阿里巴巴颠覆了传统的零售业,又冲击了垄断的金融业,没有理想,没有坚持,没有乐观当然活不下来;不过,活下来了,就变成了庞然大物。另外,他说了一些大实话,还是值得年轻的同学们认清本质:“中国的金融环境不太好,才给我们机会。”所以,他告诫大家不要因为环境不好而抱怨,但事实是,走到头,不抱怨而活下来的是极少数。马云的一切趋势判断都让媒体和大众热议,这次他又发话:“从我这个行业来讲,这个世界从IT时代正在走向DT(DigitalTechnology)时代……IT是以我为主,方便我管理。DT是以别人为主,强化别人,支持别人。DT思想是只有别人成功,你才会成功。“不过不管是IT还是DT,说到底,最终目的还是要实现自己的成功。

盖茨和马云都引领着各自领域的重大创新,而两位演讲的核心思想却有着较大的差异,或许我该说差距。一位告诉大家要坚持,乐观,在未来更大的变革中转变理念,实现创新,取得成功。一位告诉大家创新固然好,但选择在哪些领域创新,怀着悲天悯人的乐观去创新更重要。这是两个层次的境界。

再来看看另一种境界的北大校长的“讲话“,王恩哥校长的演讲题目是”变革时代,如何坚守?“坚守什么?——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是什么?没说。为什么要坚守?也没说。演讲中提到了一位北大医学院毕业的彭瑞骢”为农民义诊“例子,背景是解放前,用来解释什么叫做”高尚的道德追求“。王校长说,”甘受清贫,默默奉献,正是老一辈北大人毕生坚守的群体特质的生动写照。希望这种高尚的道德追求能够在你们身上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我不知道这类毫无新意,牵强附会的说教言辞能让几位学生记住。

名校请名人,不一定出名篇

接下来说一下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麻省理工的毕业典礼演讲。

YouTube CEO SusanWojcicki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带去了一篇有关如何面对人生机遇的演讲。她用自己当年放弃500强名企舒适的工作机会而冒险投身初创时期的谷歌的经历,来例证人生的重大机遇不会在恰当的时候到来,做重大的决定时常常没有足够的信息来参考,这意味着要冒很大风险。但她告诫同学们,不要安于现状,因为时代在不断改变,要选择未来的机遇,而不是目前的安逸。

这篇演讲如果放在国内让某位企业家讲,或许台下学生会新奇,会激动,但放在美国常春藤名校的毕业典礼上,就显得有些俗套了。因为相同的思想已经阐述过多次了,而且Wojcicki基本在念稿,估计不是她亲自写的讲稿。所以,即使在美国,名校请名人,也不一定有好的演讲。

在麻省理工,校友杜邦公司现任董事长和CEO Ellen Kullman的演讲还算差强人意。不过我不喜欢他夸耀MIT的校友影响力的方式,尽管那可能不是忽悠。他说MIT校友创办的企业加在一起如果是一个国家的话,经济总量将是全球第11大经济体。

Kullman用了三个工程师再熟悉不过的词来形容获取创新的途径——“热、光、水“,分别比喻承受压力的能力,听取不同意见的透明和包容性,以及时间的磨练和自我的投入。最后,他提到” Focus on the things that make you, and the people you love,fulfilled. “这样你才能获得持续的动力。

纵观这几篇中外企业家的演讲,除了盖茨夫妇之外,他们都只聚焦于如何创新,如何面对机遇,把握未来,以及在未来中成功。盖茨夫妇的演讲笔者会打90分,北大校长的演讲我打50分,其余的几位可能介于60-80分之间吧。

今夏最佳演讲,哈佛独领风骚

笔者有幸找到了布隆伯格先生今年5月29日在哈佛大学的演讲,这是一篇笔者认为今夏美国毕业典礼上唯一能打满分的经典之作。不知道是国内媒体有意还是无意遗漏了这份精彩发言,至少从美国主流媒体角度看,盖茨的演讲基本没有多少报道,而布隆伯格的演讲引起了CNN、华盛顿邮报的关注。

关于彭博先生本人就不费笔墨介绍了,他缔造了最具全球影响力之一的媒体集团——彭博新闻集团,也担任全球最重要城市之一——纽约市市长长达12年之久。

正如他本人在演讲末尾所说,“这不是一篇传统意义上的毕业典礼演讲。”他的发言让以民主、自由和平等为骄傲的美国人自省,在这个自由国度的大学里,社会上为何出现了一股与建国时的理念和价值观相悖的逆流。整篇演讲的核心在质问美国两大核心价值——“自由和容忍”去哪儿?

布隆伯格说,建立伟大的大学的目的并不是仅仅提升知识,而是推动理想。伟大的大学是不同背景,不同信仰,探寻不同问题的人们聚一起,自由而公开地研究和辩论问题的地方。

显然,如今的美国高校和社会上出现了一股压制不同声音的趋势。他举例前几年纽约市民抗议在离世贸中心不远的地方建设一所清真寺的项目,甚至全美最有影响力的倡导宗教自由的机构都反对清真寺的建设。抗议的权利可以保护,但排除某一种宗教的言论和行动完全有悖于建国的理念和宪法的意志,最终,波隆伯格领导的纽约市并没有做出取消建设清真寺的让步。

彭博先生说,“我们不能从他人身上剥夺那些我们同样要求享有的权利。”信仰的权利、言论的权利等。

彭博重提美国人在“麦卡锡主义”横行的上世纪50年代,压制一切同情共产主义的言论,并导致数千人丧生。他说,对意见的不包容,不管是自由派还是保守派的意见,都是有悖于个人权利与自由社会的,也是完全与一流大学和一流学者所对立的。

而他在美国大学里却看到了这股不包容不同思想的趋势的蔓延,他看到了教授因获得研究经费而进行的自我审查,他认为这是“现代版的麦卡锡主义”。

彭博还提到2012年总统竞选时,奥巴马获得了96%的常春藤学校的教授和职工赞助和支持,这可是比当年苏联中共政治局还高的支持率,这个现象令人担忧,让人觉得这些名校是否让学生真正接触到了多元的观点。因为在彭博看来,“美国很多大学追求性别、种族和性取向的非单一化没错,但如果教授在政治上却保持一致,那便不是一所伟大的大学。”

大学教授终身制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让教授能真正远离大学政治和社会评价,自由地进行学术研究。所以,美国常春藤大学出现的这种党派一致性是令人忧虑的。布隆伯格的这句话,可能看英文原文更有修辞的韵味:A liberal arts education must not be an education in the art ofliberalism.

美国今年春夏之交的毕业季中,各行各业的精英领袖纷纷登台演讲,但关注相关新闻的人可能了解,有好几位包括IMF总裁拉加德在内的演讲者因学生或教授抗议其政治观点,大学撤回了演讲邀请。布隆伯格认为这是很恐怖的事件。他说,大学的目的难道不是促进讨论,难道应该是噤声吗?在道德上和教学法上,这是剥夺了其他学生倾听演讲的权利。

彭博的这句话也值得我们思考:“一所大学的责任不是教学生思考什么问题(what to think),而是教他们应如何思考(how to think)。而这需要倾听不同的意见,不先入为主地评判论点,从中判定是否有合理的观点。“

彭博毫不客气地批评那些将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凌驾于数据和证据之上的官员,同时也叹息美国科学研发经费的GDP比重相比50年前还要低。他说,美国联邦政府和很多州政府在对待科学上是失败。身为中国人,各位听到这样的自省不知感受如何?

说出这些残酷的事实本身就是一件艰难的事。布隆伯格还是说了,而且在如此重要的场合。要知道,哈佛这个演讲台上可不是一般意义的高校讲台,67年前的夏天,就在这个毕业典礼讲台上,马歇尔将军便首次对外宣布了重建欧洲的计划,也就是举世瞩目的“马歇尔计划“。我相信,布隆伯格先生今夏的一席话,也会在历史的演讲台上留下长久的余音。

最后,笔者还是想翻译并分享这段精彩演讲的尾声,留给读者去回味和思考。

“同学们,在你的一生中,不要因为说出了你认为是对的东西而害怕,无论那有多么不受大众的欢迎,……支持别人的权利在某种程度上比支持你自己的权利更重要。因为当有人压制某些人的自由时,你保持沉默,就成了压制自由的共犯,你或许也会变成受害者。

不要做共犯,也不要随大流。发出声音,回击抗争。我保证你会吃苦头,你会失去一些朋友,树立一些敌人。但历史发展的轨迹将在你的一方,而我们国家将变得更强。”

本文作者曹定曾多年担任新华社编辑,长期关注中美教育理念和跨文化比较等话题。做过资深翻译,校译作品包括Facebook首席运营官桑德伯格新书《向前一步》。现居北京,在一家商学院从事市场公关工作。

附文:彭博2014年哈佛大学毕业典礼演讲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曹定
来源:中欧商业评论